重启!央企新能源上市大潮再现

零碳知识局
关注

将近两年的空白期后,央企新能源分拆上市大潮重现。

 撰文 | 叶均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在历经港股私有化退市、新能源资产整合重组,并一度刷新电力史上规模最大IPO纪录的近两年后,华电新能即将迎来苦候已久的光荣时刻。

5月1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同意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新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

时隔21个月,IPO进展长期停滞的华电新能,最终还是如愿叩开了A股大门。

出身五大电力央企之一的中国华电集团,华电新能是将集团旗下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

据招股书显示,华电新能拟通过发行不超过154.29亿股新股募集资金180亿元,全部投向覆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16.55万千瓦风电和光伏项目,总投资规模达804.4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华电新能IPO申请获批的同一日,作为集团核心上市平台公司的华电国际,也完成对华电集团旗下八大电力公司的并购重组。

华电集团表示,此举系将优质火电资产注入华电国际。完成资产重组后预计可募集配套资金34.28亿元,将进一步提升华电国际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水平。

一日之内,华电集团传统能源、新能源两大平台公司接连向前迈出一大步。而在其身后,由能源电力央企“巨无霸”们组成的新能源上市舰群已再度启航。

巨轮触礁

在为回A上市开足马力之前,华电集团的新能源业务发展也曾经历十年蹉跎。

五大电力分家之初,华电集团在总资产、总装机、总营收等方面一度排到第三名。其起步较早的清洁能源开发,却因早期对天然气发电的大举投入,在风光新能源大开发时代“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作为华电新能前身的华电福新,早在2012年便成功登陆港股。但受公司自身估值长期偏低、港股市场流动性不足等因素影响,港股上市8年以后,华电福新主动选择私有化退市。

退市仅一个月,华电集团便紧锣密鼓展开对新能源板块的业务重整。自2020年11月到2022年3月,华电福新先后四轮并入华电集团百余家新能源发电企业,整合集团旗下几乎全部新能源业务,并引入中国人寿、国家绿色基金等战略投资者,融资150亿元。

一番闪转腾挪之后,于2021年7月正式更名的华电新能,上市之路堪称狂飙突进。

2022年7月,华电新能预披露招股书,宣布了集团新能源板块的回A计划;次年3月,公司在上交所主板IPO申请被受理;不过3个月,华电新能过关斩将,先后回复两轮问询,于6月8日被通知参加审议会议。

彼时外界普遍认为,被视作新能源赛道“千亿级航母”的华电新能,距离上市只差临门一脚,并将很快打破由三峡能源在2021年创造的227亿元A股新能源行业最大规模IPO纪录。

然而,等待华电新能的却是长达两年时间的上市进程停滞。

到今年3月公司提交注册稿,当年高达300亿元的募资规模已缩水至180亿元,彻底无缘“最大规模IPO”。

作为央企新能源“巨无霸”,华电新能是毫无疑问的行业第一梯队。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控股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达5402万千瓦(风电2751万千瓦、光伏2651万千瓦),市场份额分别为5.89%和3.71%。

公司业绩质量及成长性表现俱佳,过去三年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2022年至2024年,华电新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6.73亿元、295.8亿元、339.68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分别达到85.22亿元、96.2亿元与88.31亿元,稳居行业前列。

这份成绩单也并非无懈可击。2024年,华电新能净利润已较上年同期出现8.2%的小幅下滑。

在迟迟未注册的几年间,华电新能资金状况未能得到明显改善,负债率稳定在高位。自2021年至2024年6月末,华电新能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71.33%、71.15%、73.17%与71.92%。

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短期债务及一年内到期负债合计超56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83.27亿元;应收账款规模高达428.71亿元,其中超90%为可再生能源补贴款,账龄超1年的比例近50%。

考虑到公司原拟定募集300亿元资金中的90亿元,都将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而在“砍单”之后的180亿元则将全部投向项目建设,不再保留补流用途,公司高负债+重资产的经营压力仍然不小。

只不过,对于华电新能这样体量与地位的能源央企核心子公司而言,这些问题实在不值一提。

真正让华电新能这一巨轮触礁乃至暂缓行动近两年之久的,还是截断上一轮央企分拆上市大潮的政策收紧与IPO市场空白期。

舰群重启

继2019年起,包括华电福新、华能新能源、哈尔滨电气、中国电力清洁能源在内的港股上市新能源电力运营商掀起私有化“撤退”浪潮之后;到2022年前后,将新能源业务分拆上市在能源电力央企之间流行起来。

2021年6月10日,三峡能源登陆A股,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1000亿元,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新能源上市公司,打响央企新能源业务分拆上市大潮的第一枪;

同年10月15日,南网旗下文山电力置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次年9月,由文山电力重组成立的南网储能正式登陆上交所,成为首个主营抽水蓄能业务的上市公司。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赛道的乐观态度、标杆案例的珠玉在前,为能源电力央企的集体冲刺打下根基。

到2023年年中,持续两年的央企新能源分拆上市潮达到顶峰。当年6月,华电集团麾下华电新能IPO成功过会,华润电力、中国电建分别宣布拟分拆华润新能源、电建新能源A股上市。

但到下半年,IPO缩进趋势,让如火如荼的分拆上市潮基本被按下了暂停键。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提出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形势,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次年,中国资本市场时隔十年迎来新“国九条”。接连发布的政策影响,使得IPO生态格局大变、审核节奏收紧,资本市场“严字当头”的局面长期持续。

加之新能源行业竞争态势加剧,资本市场信心被严重削弱,已经不能只靠“讲故事”闷头发大财。

过去两年,新能源领域新上市企业数量锐减、撤否数量大增。IPO空窗期下,对于政策调整更敏锐的央企新能源子公司也只能排队等待,沪深两市再无电力、能源类央企挂牌上市。

而就在华电新能今年提交注册当月,3月14日,深交所正式受理华润新能源IPO申请。

已然在IPO道路上徘徊近两年时间的华润电力分拆上市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245亿元的巨额募资,也使得华润新能源创下该所自实施注册制以来的IPO募资最高纪录。

伴随华润新能源、华电新能源IPO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监管层对优质央企新能源资产登陆资本市场的积极态度已足够清晰。

两大发电巨头上市计划的相继重启,也昭示着更多在进程之中的“巨无霸”们还将为新能源行业带来一点小小的央企震撼

       原文标题 : 重启!央企新能源上市大潮再现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