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与安全层面,大规模长距离的二氧化碳管道建设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撰文 |许峰廿
出品 |零碳知识局
2025年4月27日,吉林省松原市一条巨型“地下动脉”正式开工: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启动建设。建成后该管道全长约400公里,将成为我国运输距离最长、管径最粗、压力最高、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每年可在地下封存二氧化碳400万吨以上,预示着中国CCUS驶入“管网时代”前夜。
据悉,该管道途经松原、长春、四平、吉林4市12个县区,可以吸纳沿线吉林石化等企业的碳源。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各碳排放企业与利用企业的主干碳网,形成覆盖吉林省的碳产业链。
※ 来源:张对红 李玉星《中国超临界CO2管道输送技术进展及展望》
我国CCUS管道运输起步较晚,目前仍以罐车运输为主,过去几十年仅有大庆油田、吉林油田CO2驱油示范工程的短距离CO2管道成功建设运行,相比之下,美国CO2输送管道长度在2008年就已经超过了5800km,年输送量5000万t。
管道运输成本低,且天然契合大规模、集中式碳捕集与封存(CCUS)的需求,要在“双碳”进程中撬动真正的大幅减排,我国必须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二氧化碳运输网络。
但在法律与安全层面,大规模长距离的二氧化碳管道建设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为何偏居东北的松原能够成为这一里程碑项目的起点?国际上,民众抵制声浪渐起,我国监管框架又该如何未雨绸缪、补齐短板?
CCUS枢纽有哪些?
松原地处松辽盆地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储藏。这片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沉积含油盆地,孕育了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等多个大型油田,地下含有丰富的油气藏和咸水层,具备巨大的二氧化碳埋存潜力。
利用枯竭油气藏和深部咸水层进行二氧化碳封存,是CCUS的重要途径之一。油气企业自然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由此形成了目前单个大型企业独立开发、建设和运营的商业模式。
松辽盆地历来是中石油的“大本营”——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均隶属中石油体系。依托这些油田,中石油近年来在东北加紧布局CCUS,2024年吉林油田注入二氧化碳41.8万吨,占当年中石油系统封存总量的22%。
放眼全国,除了松原这一东北枢纽之外,其他重点地区也在酝酿二氧化碳管网集群化发展,中石化是另一个重磅玩家。
2023年7月,中石化旗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管道全长109公里,横跨临淄、桓台、高青县,是我国首条百万吨输送规模、百公里输送距离、百公斤输送压力的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
此外,中石化在长三角地区也进行了CCUS总体布局,集团旗下的华东油气分公司规划的“苏北张家垛区块二氧化碳输送管线工程”已经进行项目扫线开工验收,该项目是分公司首条二氧化碳长输管道项目,总长42.4公里。
※ “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首站
据不完全统计,其他待建的百公里级别项目还有陕西延长石油 360 kt·a¹ 二氧化碳BKM输送管道工程、大庆石化—大庆油田和正宁电厂—长庆油田3条管道。
※ 我国主要二氧化碳运输管道
从地域分布来看,几条重要管道位于黑龙江、山东、陕西三省,它们在我国2024年石油产量中排名处于前五,显示出管道与油气资源强绑定的特点。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认为,在碳中和目标下,若CCUS技术要实现6.54 亿吨CO2的最大年减排需求,全国需建设总里程超过1.7万公里的CO2运输管道。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有众多大型固定排放源(火电、钢铁、水泥厂),是未来开展CCUS管网建设的主要区域。
也有学者指出,适宜地质封存或驱油利用的碳汇区集中在渤海湾、鄂尔多斯、南华北、四川等盆地,呈现与碳源明显错位的空间格局。
※ 来源:《中国ccus年度报告(2024)》
未来的管网规划应该以“碳汇位置需求量”为中心,统筹周边碳源规模与纯度,科学布局长距离 二氧化碳专用管道,降低运输成本并保障安全。
法律空窗与安全风险
大规模铺设二氧化碳管道不仅是工程问题,也涉及法律和社会因素的考验。在美国等先行实践国家,近年的CCUS管道项目屡遭社区反对和法律阻碍,为中国敲响了警钟。
美国两家公司Summit和Navigator曾计划在中西部修建长达数千公里的二氧化碳管道,就因为安全性和土地征用问题引发当地居民强烈抗议:超过400名爱荷华州居民向监管机构提交反对意见,质疑管道的必要性和安全风险,并反对管道穿越祖辈开垦的珍贵农田 。
抗议者指出,此前密西西比州一条二氧化碳管道泄漏曾导致45人住院,200余人被疏散。
在巨大的民意压力下,Navigator公司的“绿道”二氧化碳管道项目于2023年底被迫取消,原因正是各州无法预测的许可审批流程和安全担忧。
※ 美国北达科他州两名活动人士挂出写有“人民重于管道”的标牌,抗议建设CO 管道
美国的教训表明:二氧化碳管道一旦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管和安全保障,哪怕技术上可行,社会风险也可能令项目搁浅。
与欧美相比,中国的 CCUS 管道建设起步稍晚,同样要迈过安全与合规两道门槛。别看二氧化碳本身无色无味、毒性极低,一旦浓度达到体积分数 0.5% 以上,就足以让人窒息,这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 2.1-2019 中被明确列为可能致死的危害因素。
二氧化碳泄漏一般由高压输送环境下的腐蚀穿孔、第三方破坏导致,而且防泄漏试验费用高昂、危险系数大,且难以重现极端气象或复杂地形。
放眼全球,大型工业级泄漏试验只在挪威船级社(DNV)完成过一次,相关数据随后被写入其商业软件 Phast,成为业内风险评估的“标尺”。
中国科研力量正努力补齐这一短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连理工大学等团队已搭建泄漏扩散装置,系统研究孔径、温度、压力等变量对扩散轨迹的影响,但夹带 HS 等杂质时的扩散规律仍缺乏实验验证。
建设和运营二氧化碳管道“法律”和“标准”缺一不可。我国二氧化碳长输管道设计以《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和地质封存 — 管道输送系统》GB/T 42797-2023为纲,辅以《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设计标准》SH/T 3202-2018等行业标准。
但监管层面暂无专门立法,工程一般参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及其条例执行巡护、安全距离、第三方施工管理,并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环评。
业内呼吁尽快出台《二氧化碳运输管道条例》或修订油气管道法,扩大适用范围,把二氧化碳管道纳入现有监管体系,填补法律空白。
换言之,对于二氧化碳管道的监测报警、泄漏应急预案等尚未有成文要求。从实验数据到数字模型,再到工程应用,中国 CCUS 管网要想在安全上“对标国际”,仍需在材料升级、监测技术和法规配套上继续加码投入。
许可和制度层面也存在空白,“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明确分类”。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张春生曾指出,由于缺乏行业定位,CCUS项目在准入许可和行政审批中常遇到梗阻。
从“示范”到“成网”,CCUS还缺什么?
松原二氧化碳管道的开工标志意义重大,但要让CCUS从少数示范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还需要补上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的课。
当前我国CCUS项目的商业闭环尚未完全打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碳价与成本的倒挂。 CCUS最大的生态效益在于减排二氧化碳,但目前碳减排的市场价值在我国远未反映CCUS的真实成本。
截至5月20日,全国碳市场碳价在每吨70元左右。相比之下,即使对高纯度的工业排放源进行捕集,成本也往往在每吨数百元以上;对于燃煤电厂这类低浓度排放源,捕集成本可能更高。
※ 中国 ccus各环节成本预测 来源:《中国ccus年度报告(2024)》
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所产生的石油增产收益,是当前国内CCUS项目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增油收益能否持续、规模多大,很大程度取决于油价和油藏地质条件。
油价高企时EOR收益可观,但若油价下跌,二氧化碳驱油的经济账就变得难算,而且并非所有油田都适合二氧化碳驱油,有的油藏地质条件复杂,二氧化碳驱替效果不如预期,增产幅度有限。
此外,从全国碳排放总量看,未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管网中能用于EOR的毕竟是少数,难以匹配海量的工业排放。
如果未来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二氧化碳管网,如何进行管输服务收费和利益分配也是一道待解难题。目前松原这样的示范项目,由石油企业自建自用,尚不存在向第三方开放服务的问题。但展望“成网”之后,多条管道连接众多排放企业与封存地点,管道投资回报如何保障?运输收费按照吨公里还是固定费率?这些商业模式尚未明确。
要破解以上难题,使CCUS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商业正循环,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在政策层面,建立健全碳市场和激励机制是关键突破口。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曾建议将CCUS项目纳入CCER机制中。
2023年4月,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征集CCER方法学期间,中石油作为CCUS项目业主单位提交了《CO2捕集、运输和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学》报批稿和《吉林油田-吉林石化百万吨级CUS项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
但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并没有发布相关方法学,导致CCUS减排量无法获得认证交易,项目减排价值难以体现。
在财政和金融层面,出台税收优惠与创新融资模式同样重要。参考国际经验(如美国45Q碳捕集税收抵免政策),中国也可探索针对CCUS的税收激励和补贴政策。
此外,为商业化扫清制度障碍必须明确CO2运输成本匡算与定价机制,比如由管道公司作为独立第三方运营二氧化碳管网,收取过路费,排放企业和油田企业通过合同约定二氧化碳交收计价方式等,国家参考天然气管道领域通过“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定价机制保证管网运营商的收益。
以北美最大的二氧化碳管道运营商Kinder Morgan为例,其商业模式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销售自产CO气体,二是向油企收取管道运输费用,三是自营油田使用CO进行采油并销售原油,形成“自产—运输—利用”的一体化盈利链条。这一业务模式在长期合同支撑下,具备较强的现金流稳定性和扩展为CCUS基础设施的潜力。
在不远的将来,纵横交织的碳网将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工业园区的废气通过管道奔赴油田和深层地底,“看不见”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摸得着”的经济收益。
原文标题 : 碳动脉开建!CCUS版图加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