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环保领域的创新很难转化为业绩?

青山产业评论
关注

行业发展至今,已站在一个不得不认真面对“创新真伪”的当口。创新不应只是装点门面的修辞,而应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内生力量。

栏目趋势洞察  作者青山研究院  视觉山上小青

回顾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最初是政策驱动开场,接着是资本驱动加速。而如今政策红利渐收,资本热潮退去,市场化逻辑逐渐占据主导,环保企业的新增长以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赖创新驱动。

但目前环保行业内,真正靠创新赚钱的企业实属凤毛麟角,关于创新的声音时时处处能听到,基于创新的商业增长却极少看到。

在水、固、气各个领域,一些上市企业高举科技创新的旗帜,创新成果高级玄奥,专利、奖项贴了满墙,但财报中很难看到创新驱动的逻辑,这种“创新高调、业绩萧条”的尴尬在业内很普遍。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类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何行业呼唤创新,却鲜有实质成果落地?究竟是创新力不足,还是商业土壤未熟?同时,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孕育“真创新”的企业内核究竟是什么?

噱头远大于实质

环保虚假创新乱象横生

一个颇为矛盾的行业现象正在浮现:不少环保企业打着“高科技、硬技术”的旗号,但在市场竞争中却未能展现出与相应的业绩高度与增长质量。

翻看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可以发现,一些标榜“创新型、科技型”的环保企业,其业绩表现与普通公司并无本质差异。所谓创新技术/产品,在顺境时难以加速度,在逆境时无法抗风险。

这背后映射出一个行业共性现象: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普遍存在“噱头远大于实质”的情况。企业在招股说明书和媒体宣传中大谈特谈技术优势与研发能力,但其所谓“创新成果”既未转化为持续的订单能力,也未形成切实的利润。

站在产业升级的节点,表面上我们看到了创新的火热场景——企业新闻稿中密集出现“首创”、“自主研发”、“行业领先”等高频词,技术发布会一场接一场,仿佛整个行业正朝着科技引领的方向挺进。

然而,只要深入一步调研就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成分的所谓“创新”,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这种现象存在已久,业内称之为:微创新、伪创新。

所谓“微创新”,是对现有工艺、设备、流程做出细微调整,并没有带来本质性的突破;而“伪创新”,则是对他人成果的包装、换皮、照搬甚至抄袭,经过术语美化后以“自主研发”的姿态出场。

这两种虚假创新充斥在环保行业各类场景中,从工艺标书到政府采购,再到奖项评选和高新认证,几乎无孔不入。

滑稽的是,在一些技术论坛或评审会上,同一种工艺技术常常被企业“各自命名”,同一套核心流程,能被叫出十几个听起来玄之又玄的新名字。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几十年前就已成型的工艺,经重新排列组合、重新命名或者是披上“智能”、“低碳”、“AI+”的新外衣,就作为“最新成果”推向市场。

造词式创新,已经成为环保行业某些企业博眼球、拉资源、拿资质的惯用套路。

在这些乱象背后,环保行业在技术创新的整个链条上普遍面临“落地难”的困局。从科研院所到企业研发,从技术中试到工程应用,这条链路断点重重。

行业内很多所谓创新是“纸面创新”,很多所谓发明是“造词发明”。理论上看似可行的方案,到了实际项目现场却难以稳定运行,PPT上的先进系统,一旦进入复杂的工程应用中就“水土不服”。

一些企业甚至不敢用自己的创新技术做自己的项目,虚假创新的乱象可见一斑。因此,很多时候创新只是演讲稿上的修辞,而不是财务报表里的数字。

有些企业在研发上的实际投入微乎其微,甚至多年未设立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中心,但却能在宣传中“产出”五花八门的“自研技术”和“原创成果”。

更有企业在国外成熟方案上做微调,贴上本地品牌就摇身一变为“重大自主创新”,这种“借壳创新”“包装创新”现象,比比皆是。

这类技术一旦接受内行的专业检视,往往经不起推敲。例如,在业内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这其实是90年代的老工艺,换了个名字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应该解决行业卡脖子的痛点,提升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或者重构工艺体系,而非在细枝末节上做文字游戏。

一项创新,至少要回答:这项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升了多少效率?能不能替代现有方案?有没有客户愿意为此买单?当这些问题被诚实地回答,才是行业从“伪创新”走向“真突破”的开始。

真正能在复杂场景中自负盈亏、经得起工程考验、赢得客户复购的创新,才称得上“创新驱动”。

伪创新盛行、真创新边缘化

环保创新难背后的产业困境

环保行业对“创新”既充满渴望,又常常堕入臆想。

为什么各式各样的微创新、伪创新可以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原因在于多个方面:

一是需求端和监管端对技术创新的甄别能力有限,在项目实施中,重达标、轻过程,重结果、轻机理,只要求排放结果合规,至于工艺的创新性、经济性,往往不被关注。

尽管一些项目评审机制中,技术方案的“创新性”成为评分标准之一,但评估机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客观真实,实际操作中,谁的材料写得玄乎,谁就可能得分更高,这助长了“越会造词越能得利”的荒诞生态。

环保行业的需求端以政府或国有企业为主,更倾向于稳妥成熟、过审率高的方案,而不愿为新技术、新路径承担试错成本。再加上环保项目周期长、付款慢、试错代价高,使得创新在市场选择中常常落败于经验主义。

二是一些创新的目标本身就存在问题。技术创新应当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升处理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减小碳排放、增强系统稳定性。

但在现实中,部分企业的“创新”动机并非如此,而是为申报补贴、评选荣誉、提高估值,甚至只是为了让招标文件更容易得分。这类形式主义的“创新”,压根就不是为了推动企业发展,自然无法实现商业落地和行业推动。

创新原本承载着推动产业向前的希望,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异化为一种巧取项目和补贴等的工具。一些看似光鲜的创新成果,往往不能拿到客户现场验证,也不敢真正接受市场检验。

很多创新技术还停留在“理论好看、实验室可控”的阶段,缺乏在多场景、多季节、多污染源条件下的验证。这就导致运营单位对新技术普遍谨慎,宁愿选老工艺、老系统,也不轻易冒险“试新品”。

三是环保行业的知识产权很难受到保护,一家企业的创新突破很快就会成为整个行业的创新,导致真创新的企业得不偿失,久而久之大家都等着抄袭别家的创新而不去投入研发了。

当“伪创新”占据行业注意力资源与投资资源,“真创新”反而被边缘化,真正有突破、有价值的技术往往因缺乏资本支持与政策倾斜,难以成长壮大。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行业悖论:行业越需要创新,就越容易容忍“伪创新”,市场越缺乏成熟度,企业越容易通过“微包装”赚取眼球与资源。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想做研发的企业反而被边缘化,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准难以整体提升。

归根到底,环保行业的创新,不能只靠造词、换皮和包装,而必须回归本源——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真实价值。环保行业只有从喧哗浮躁的“造词运动”中走出来,才能走向创新与业绩真正耦合的成熟阶段。

被忽视的真相

支撑创新驱动的基本盘

创新的困局如何打破,以现实的产业逻辑思考,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树立一切创新目标之前,企业是否已经打下了可以孕育创新的基础?

事实上,与其迫切地高谈创新,不如先谈经营管理,因为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创新的,从来都不是一两个想法,而是一个稳定良性运转、在既有规则下超越同行的基本盘,这是企业构建创新驱动的基础。

对比真创新和假创新的企业,在经营管理层面有明显差异,而这个差异就是关键所在。很多环保企业难以实现成体系、可持续的创新,本质在于经营管理,往深一层剖析是人和制度的融合——人是创新的源泉,制度是创新的河床。

一少部分领军型企业能够在一些领域实现突破并逐渐构建起“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背后往往是多年积淀、持续投入与高超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是在相应的制度下产生的结果,是经营管理的结果,大到国家层面的创新,小到企业层面的创新,遵循同样的道理。

企业先通过良好的经营管理在既定行业环境中实现业绩积累、经验积累、资金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孕育产生创新。

行业上半场不乏业绩规模庞大的环保企业,但这不见得全是出色的经营管理所为,其中不少甚至面临生存挑战。一位头部水处理上市企业的高管直言:“环保企业要孕育出真创新,真正实现创新驱动,首先在管理方面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政策和资本驱动的高速增长中,很多企业尚未完成管理驱动,这其实是企业进入创新驱动前不可省去的关键蜕变。环保行业内并不是没有创新型人才,而是没有好行业环境和管理体系去激发和承载人才的创新。

在项目制主导的工程时代,许多企业重规模、轻细节,重投标、轻运营。这种市场培养了一大批“靠项目吃饭”的企业,而非真正具有产品能力和技术迭代力的组织。

站在当前行业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博弈”的转折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被忽视的真相:环保行业过去十多年,许多企业的快速增长,并非真正靠管理能力赢得市场,更不是靠技术优势脱颖而出,而是踩中了时代的风口。

政策拉动、财政补贴、城镇化红利、PPP大潮……这是一场由外部力量驱动的集体繁荣,而非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和技术实力带来的成果。

当风口消退之后,企业是否具备“自我演化”的能力,将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而所谓“自我演化”,本质上是组织能力的体现,是企业能否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依靠自身机制快速调整方向、优化流程、提升效率——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在“管理”这两个字上。

因此,当我们讨论环保企业该如何进行创新,或探讨创新如何成为核心竞争力时,更应该反过来问一个根本问题:创新是如何产生的?企业具备多少研发能力?项目数据能否沉淀?组织协同是否高效?人才机制是否健全?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所谓“创新”很可能只是表面文章。

因此,相较于“我们是否需要创新”,环保行业更应思考的是:“我们是否具备了孕育创新的基础”?产生创新的基础,在于有稳定的专业能力支撑、有清晰的业务流程协同、有健康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及有可以容纳失败的组织文化。换句话说,创新不是结果,而是管理体系成熟后的一种自然衍生。

最后,我们必须正视并回答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到底是“因创新而商业”,还是“因商业而创新”?

在一个尚未管理成熟的行业环境中,后者往往才更接近现实:只有当企业在商业逻辑上站稳了脚跟,才能真正具备持续投入创新的资本与耐心。而当企业具备了专业化管理、产品化能力与市场化机制之后,创新也才有可能跳出“伪概念”的陷阱,成为推动企业向前的真动力。

在这个意义上,环保行业今天最迫切的命题,也许不是“技术革命”,而是“管理补课”。只有真正迈过这道门槛,行业才有望从“靠天吃饭”的政策依赖型,向“自我生长”的创新驱动型迈进。而这,才是环保产业真正长大的标志。

真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当下环保行业最大的问题,表面上是“同质化”,实际上是“虚假”。

假创新、假技术、假达标,最终产出的是假环保。看似热闹的创新潮流,若只是概念臆想与术语包装,终将沦为泡影。

行业发展至今,已站在一个不得不认真面对“创新真伪”的节点。创新不应只是装点门面的修辞,而应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内生力量。

而真正能孕育出这种力量的企业,已经在悄然积蓄能量:它们有清晰的管理体系,有稳定的项目实践能力,有可复用的技术成果,更有在市场中反复验证的韧性。

这一部分企业,正在完成从“靠资源生存”到“靠技术发展”的蜕变,也为环保行业提供了向高质量迈进的方向指引。

唯有打破假象、做实基本盘,环保企业才能真正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在环保行业深度转型的大背景下,关于环保企业的战略变革和经营迭代一直是青山研究院重点调研和研究的课题。

       原文标题 : 为什么环保领域的创新很难转化为业绩?|青山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