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具备以下任一特征的项目,几乎都成为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隐雷”:一是资金配套不到位的项目,付款节奏拖延成为常态;二是为抢进度而草率启动、为中标而恶性压价、绩效指标模糊的项目,事后验收难度极大;三是由资质薄弱、经验不足、团队不稳的单位承建,最终履约打折、风险频出。
栏目|趋势洞察 作者|青山研究院 视觉|山上小青
从A股环保企业陆续披露的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来看,行业正处在一个表象与实质高度撕裂的周期性拐点。
尽管财报中不乏营收增长的喜报,仿佛行业已经扭转颓势、稳步前行;但是,透过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可见,行业的结构性、转折性困境进一步加深,许多企业面临弹尽粮绝之境。
其中一项数据触目惊心:2024年,41家环保上市企业合计亏损高达109亿元,创历史新高。自2018年以来,环保上市企业亏损规模呈现逐年扩大趋势,2018年行业整体亏损40亿元,2019年扩大至50亿元,2021年亏损飙升至84亿元,2022年和2023年均维持在77亿元的高位。
在真相难掩的数据下,行业的底层逻辑已变,过去依靠堆工程、拼增速的“增长美学”全然崩塌,成为烂尾与坏账的重灾区。苦苦支撑的体面背后,一场资产减值、项目收缩、区域退守的行业性纠偏正在上演。
在这轮迟来的产业纠偏中,唯有那些敢于做减法、敢于“止盈止损”的企业,才可能在混沌之中寻得生路。这不只是一次财务调整,而是一场围绕发展逻辑的深层重构。
从“规模幻象”到“现金困境”
环保行业的“清算期”已至
透过2024年环保上市企业年报,行业高速增长的“后遗症”正在集中爆发。
那些在上半场靠规模堆砌、依赖工程模式快速崛起的企业,如今正集体走进“结算期”与“清算期”。看似亮眼的营收增长背后,隐藏的是一张张越来越绷不住的现金流表,一串串积压不动的应收账款,一批批濒临流动性危机的项目清单。
在过去十年间,环保行业享受了政策扶持与市场扩容的双轮驱动,企业普遍将增长目标押注于项目铺设密度——项目越多、营收越高,就越容易讲出好故事、获得融资加持。这种“规模等于成长性”的粗放逻辑,在当时确实有效,甚至成为部分企业冲刺上市、持续融资的捷径。
但到了2024年,这种逻辑反噬开始浮现。当大批项目进入结算期,现实的第一道考题不是“有没有利润”,而是“有没有现金”。许多企业这才发现,自己站在的不是资金池边,而是干裂的河床。
以某典型民营环保企业为例,其2024年年报显示:全年营收同比增长可观,却出现了严重的经营性现金流缺口,创下近年最大降幅。这种营收与现金流“反向奔跑”的现象,不再是个例,而成为行业的普遍病症。它反映的并非管理失误,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内在结构性缺陷。
这与行业主流采用的BOT(建设-运营-移交)、EPC(设计-采购-施工)等融资建设模式密切相关。这些模式本质上是“先上车、后买票”的游戏规则:企业先期垫资推进项目建设,政府或业主单位再以分期支付或运营回收的方式返还投资。但当财政紧张、监管趋严、付款延迟成为常态,“回款不及预期”便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大面积的系统性风险。
这种困境不仅困住了传统“重资产工程型”企业,连一度被资本市场热捧的“技术型”环保公司也未能幸免。这些主打“专精特新”路线的企业,曾借助细分技术、标准化产品获得政策与资本青睐,快速扩张项目规模。
但2024年报中不乏“技术型”企业出现项目应收账款激增、现金流告急、资产减值、戴帽预警等“信号灯闪红”的现象。有多家技术型企业出现项目回款断层、资产减值大额计提、流动比率低于警戒线、被ST或预警等问题,一些所谓“技术护城河”并不能为财务健康筑起防火墙。
本质上,回款危机不只是资金节奏的错配,更是过去“规模驱动型增长”思维的报应时刻。这是一个全行业必须直面的系统性病灶:靠拼规模、靠垫资、靠工程拉营收的老路已走到尽头。
未来,环保企业若想活得久、走得稳,必须重构增长逻辑,从“项目数量”转向“项目质量”,从“收入速度”转向“现金闭环”,从“扩张路线”转向“经营内功”。这是行业一次迟来的清醒,也是一场必须经历的蜕变。
环保行业进入“后建设时代”
2024:“纠偏、修正、补漏”年
高速粗放增长之后,环保行业进入“纠偏、修正、补漏”的阶段,这一转变在环保上市企业的2024年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并非简单的周期调整,而是一场深层次的发展逻辑纠偏,是对过去“粗放增长”模式的一次系统性反思与修正。
这一轮“整顿”的主旋律是:从重建设、拼规模,转向重效益、控风险。政策风向率先发生转变,环保产业发展导向逐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高质量、可持续成为关键词。
国家层面陆续出台政策,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强调运维成效与环境绩效的实际达成,而非仅以投资额、建成数量为衡量标准。
地方政府则开始勒紧财政口袋,项目审批不再“大撒把”,而是更看重企业的履约能力、资金结构和项目闭环机制。
与此同时,监管尺度明显收紧。无论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还是审计、财政、国资系统,对于环保项目的合规性、回款逻辑、绩效评估,均提出更高要求。
“项目烂尾”、“虚假验收”、“前期堆建设、后期甩包袱”等曾经被忽视的问题,如今成为高压线。面对这一局势,企业也开始悄然转身。
一方面,部分环保企业主动“刹车”。不再追求项目数量和营收膨胀,而是主动剥离低效资产,收缩战线,集中资源提升现有项目的盈利能力。那些曾依赖“铺摊子”来支撑估值的企业,在利润与现金流压力面前,不得不开始做减法。
另一方面,一批企业则趁势调整商业模型,开始从工程承包商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提供涵盖项目建设、运维、智慧管理、绩效保障在内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工业园区运维等细分领域,这种转型已初见成效。
环保行业告别了“增量崇拜”的时代,迎来了“存量经营”的现实考验。项目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得越稳越重要。
那些能够在有限资源中打磨运营能力、优化财务结构、锚定长期价值的企业,将成为真正穿越周期的行业幸存者。而那些仍沉迷于“增量神话”的企业,恐怕将在这一轮产业纠偏中被无声淘汰。
差异化分工下的生态重构
国企做重,民企做精
如果说过去几年国企与民企在环保领域存在竞争态势,那么2024年以后,这种关系更多演化为“差异化分工”。
国有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背靠政策资源和融资成本优势,天然适配“大而重”的项目格局。在市政污水处理、城乡固废处置、流域治理等重资产领域,国企能承压、能兜底,也更容易获得政府平台的信任与合作倾斜。
例如,2024年多地推进的省级统筹治水、城市垃圾焚烧扩建等项目,几乎清一色由大型央企或地方城投平台主导。而在财政收紧、项目审核日益趋严的当下,这种“强信用+强造血”的组合,使得国企在项目获取与资金配置上更具稳健性。
与此同时,民营环保企业选择用灵活、专业与效率突围,深耕“重工程之外的缝隙地带”。在工业污染治理、园区废水处理、特种气体净化等精细化、高技术壁垒领域,民企反而发挥出自身“小快灵”的优势。
以工业水处理为例,一批以定制化能力见长的企业,围绕中小型工业园区、水资源紧张城市群,打造模块化、智慧化的水处理系统,项目虽小但周期短、利润高、回款快,与其说是“卷市场”,不如说是“切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对于民营环保企业而言,其核心命题已不再是“如何扩张”,而是“如何活下来”。市场机会尚存,工业节能、环保管家、运维服务等需求仍在增长;但融资难、付款慢、周期长、政策变,几乎构成一张张“成长陷阱卡”,稍有不慎便会踩雷。
在此背景下,民企必须学会以“经营确定性”代替“增长想象力”:
一是精准选项。不再全国撒网,而是聚焦熟悉区域、稳固客户关系、控制履约半径。
二是财务穿透力提升。每一个项目都需做全流程测算,不光看“营收规模”,更要看“现金节奏”和“风险敞口”。
三是要搭建起动态风控系统。建立项目预警模型,识别招投标、建设、验收、回款等各环节的潜在风险,提前布防,主动避坑。
产业进入分化时代,能活着已经是一种胜利。对于民营环保企业来说,未来不是靠“抢项目”跑出来的,而是靠“抗风险”挺出来的。在高质量发展的分工逻辑中,“国企做重、民企做精”的新生态,或许正是环保行业在周期下行中找到的那条可持续路径。
去伪存真的转折点
环保企业“做减法”的生存智慧
2024年,环保行业迎来一个显著的结构性拐点。翻开一份份上市公司的年报与季报,可以发现一个贯穿全年的关键词:“减法”正在取代“加法”成为主旋律。
企业普遍开始主动压缩业务边界,砍掉边缘项目、清理低效资产、剥离非主营板块,从“铺摊子”转向“收拳头”,回归到更聚焦、更审慎、更可控的经营策略中。这不仅是财务动作的调整,更是底层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回顾过往十年,“规模情结”几乎是环保行业不言而喻的共识。谁项目多、谁营收涨得快、谁的订单覆盖面广,谁就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更高估值、更顺畅融资。这种逻辑曾在一度热火朝天的PPP、EPC大跃进中被演绎到极致。
但当下行周期来临、回款机制失灵、项目风险加剧,企业终于意识到,堆积起来的不是“业绩高楼”,而是“资金地雷”。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加法”变得越来越危险,“做减法”则成为企业自救的唯一路径。
从过去盲目追逐营收增长,到如今更看重盈利质量、现金流稳定性与风险对冲能力。“增长”不再是万能通行证,只有可闭环、可变现、可控风险的业务,才能撑起企业的真正底气。过去那种“靠中标拉估值、靠项目推融资”的逻辑,已经越来越难在一级市场、资本圈获得共鸣。
“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需要勇气。”这句业内流传已久的警句,在2024年显得格外沉重。尤其对于资源本就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民营环保企业来说,“减法思维”不仅是一种理性选择,更是一种生存智慧。
懂得“断舍离”的企业,开始拒绝那些低价中标、垫资沉重、边界模糊的高风险项目;不再为财报数字勉强撑起虚胖业务;更不会为了争抢风口,盲目追赶尚未成熟的政策红利。
一些企业甚至设立了“反增长”目标:不是看一年能做多少项目,而是看能砍掉多少不赚钱、回不来钱的项目;不是比营收增速,而是比现金回正速度与净利润含金量。这种反常识背后,透露的正是行业从“量的崇拜”走向“质的回归”。
毕竟,在一个日趋理性的市场中,不制造“垃圾工程”、不为“好看的报表”而牺牲长期价值,才是对企业、对行业、对生态负责的表现。而那些敢于放慢脚步、控制规模、把精力用在运营质量和资产安全上的环保企业,才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韧性与耐力。
“高风险清单”浮出水面
环保项目的雷点画像
2024年,环保行业正在悄然流传一份“不成文的高风险项目清单”,它并不由任何监管部门发布,却在企业财报与行业内部流动的信息中被一再验证。
凡是具备以下任一特征的项目,几乎都成为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隐雷”:
一是资金配套不到位的项目,付款节奏拖延成为常态;
二是为抢进度而草率启动、为中标而恶性压价、绩效指标模糊的项目,事后验收难度极大;
三是由资质薄弱、经验不足、团队不稳的单位承建,最终履约打折、风险频出。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一些项目正同时具有“低质量供给”与“低质量需求”的双重特征。这类项目几乎天然带有“烂尾体质”:要么在中后期因财政紧张被迫停工,要么勉强完工却因后续运维乏力沦为闲置资产,成为企业账面上的沉重包袱和地方政府难以启齿的“面子工程”。
财报中已有多个典型案例浮出水面。例如某上市环保企业参与的一个PPP项目,虽已完成建设,但因地方财政陷入支付困境,项目停摆长达18个月,企业账面应收激增、现金流承压;另一个项目则是在招投标阶段“低价博弈”中胜出,但企业后续发现施工成本远超预算,只能选择主动退出止损。
这些案例并非孤例,而是提醒行业集体进入“风控优先”的时代。在环保行业逐渐脱虚向实、告别“扩张红利”的当下,识别“高风险基因”、建立项目分级预警机制,将成为每一家环保企业能否活得长久的基本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项目质量决定企业命运。
从“做大”到“做久”
行业价值时代开启
2024年的环保行业年报,不仅是一份财务报表,更像是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企业增长背后的真相,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理性回归的警钟。
那些曾依赖垫资滚动、靠工程堆积营收的企业,如今纷纷暴露出“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最终敌不过现金流的铁律与项目质量的审判。
而另一类企业,则以另一种姿态穿越周期——它们不贪快、不铺摊子,甘于做减法,精细打磨项目运营能力,以扎实的回款和稳定的盈利,赢得市场尊重与客户黏性。
环保产业从来不是一场“资本游戏”,也不是“政策套利”的投机场,它是一条漫长而复杂的赛道,需要商业逻辑的清醒、技术路径的扎根以及财务系统的坚韧。
当前的变革不是终章,而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真正的价值时代,才刚刚开始。
原文标题 : 109亿亏损创纪录,环保行业进入“纠偏时刻”|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