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落成的无人水厂:无锡龙亭“新水岛2.0”项目深度解析

青山产业评论
关注

当环保行业进入“拼效率”的时代,一座占地仅300㎡、15天建成、日产5000吨高品质再生水的无人水厂,正刷新我们对水厂的想象,也成为水务行业探索工程产品化落地的重要注脚。

栏目项目解读  作者青山研究院  视觉山上小青

水处理行业正在从拼规模的工程时代进入拼效率的运营时代。项目千厂千面、投资高企、运维靠经验的老打法,正被精细化、产品化、智能化“三把刀”切开。

客户的核心需求也不再停留于“能通水就行”,而是升级到“更快的交付、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运营”——一场需求升级变革袭面而来。

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业内不少公司开启了自我革命和进化之路。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我们看到的案例有成功亦有失败,说是九死一生不为过。坦率地讲,这的确不是一条容易的路。

本文将结合金科环境近期落地无锡龙亭的“新水岛 2.0”项目进行深度解析,拆解产品化背后的技术杠杆、商业逻辑与行业启示。

金科环境十年前启动“工程产品化”战略,从渐进式标准化,到新水岛 1.0 的模块化与智能化,再到龙亭新水岛 2.0 的 15 天交付和 AI 无人值守,走出了一条“像造汽车一样造水厂”的迭代曲线。

也许,你会发现,下一座水厂更像一台拼好的乐高,而非一座慢慢垒起的工地。

无锡龙亭新水岛项目大揭秘

新水岛2.0到底新在哪里?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好奇:既然叫做“新水岛2.0”,它究竟新在哪里?

和之前的传统水厂究竟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直接去无锡龙亭项目的现场,一探究竟。下面这个完整记录了无锡龙亭新水岛项目从工厂生产到现场交付的全过程。

无锡龙亭“新水岛 2.0”项目现场实拍

15天交付全过程纪实

1、从“工程现场”到“工业现场”的极速转变

相信上面这个纪录片视频会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延时视频。

画面最初是一块空地,仅半个月后,这里突然竖起了一座外观看起来颇为现代的建筑群。这不是魔术,也不是剪辑特效,而是新水岛2.0真实的建设场景。

那么,以前传统水厂的建设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去过,就知道工地现场堆满建筑材料,混凝土、钢筋密布,施工周期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以上,天气状况稍不如意,延期更是常态。

龙亭新水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几乎摒弃了现场工程化施工,而采用了高度标准化、模块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设备、管道和模块全部在工厂里提前制造完成,就像生产汽车零部件一样,然后再快速运送到现场组装。

这种做法带来了建设模式的革命:所有零部件现场组装,整体搭建只需要短短15天。

2、小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占地面积

传统污水厂动辄几千上万平方米,设计上不仅要放下核心产水设备,还得配套建造办公室、门卫室、食堂、宿舍等各种为“人”服务的空间。而龙亭新水岛的占地面积只有300平方米,大致相当于半个篮球场,却能每天稳定产出5000吨高品质再生水。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回归到了第一性原理:如果一个水厂实现了全流程无人值守,那所有与“人”相关的功能区都可以彻底省去,只保留产水所必须的核心装备。这种“剥离式简化”,让新水岛真正回归了水厂的本质功能——产出高质量的再生水,而不是维护一整套人工体系。

更重要的是,空间的大幅压缩还得益于高度模块化的设计。从新水岛1.0起,金科环境就已将传统水厂的“现场搭建逻辑”彻底打散,重构为“工厂预制 + 现场拼装”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到了2.0版本,模块集成度进一步提升,大部分设备在工厂就已完成组装与90%调试,现场只需像拼乐高一样快速对接,极大压缩了占地面积与施工周期。

这一切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新水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设项目”,而更像是一台“预装完成、开箱即用”的工业设备。小,是压缩出来的效率,更是产品化逻辑带来的必然结果。

3、真正的“无人驾驶”,AI接管水厂运营

传统污水厂总是有许多工作人员在设备之间来回巡视,定期检查水质、维护设备,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但在新水岛现场完全看不到人,因为这里采用了AI全面托管。

“水萝卜”AI智能体——金科环境自主研发的AI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水厂的运营模式。

过去,一个水厂运行要依靠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做出决策,比如水质突然变化,要怎样及时调整加药量、水泵功率,如何排除故障等等。而在龙亭新水岛,这些都被AI自动处理了。

AI智能体可以实时监控水厂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依靠视觉识别、声音监测以及大量的实时数据做出准确决策。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智能驾驶系统,通过多种传感器判断道路情况并自行驾驶汽车一样,这里的AI会自动判断水质情况、设备状态、甚至预判设备的故障风险,提前做出反应。

4、更高效、更经济、更持续

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酷炫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而对于新水岛这类新物种而言,它如何在市场激烈的厮杀中,存活下来并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置,最重要的是,这种新的模式能够带来实际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龙亭新水岛每天生产5000吨高品质再生水,用于PCB电子芯片冲洗、热电厂锅炉补给水和冷却循环水等工业用途。简单来说,这个项目每年减少的污水排放量以及节约的自来水量达到251.85万吨。这种资源化利用模式直接降低了区域工业用水成本,提高了企业的ESG评级。

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当水不再是稀缺的资源,而是成为一种工业流程下产品,这种“用水自由”无疑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是新水岛2.0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占地更小,建设更快,运行更智能,效果更经济,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水处理产业生态。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正走在水厂“工业化革命”的路上。

金科环境产品化革新三大节点

从传统工程到新水岛2.0

过去的环保行业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大基建时代,水处理厂建设几乎都是“重工程型”的:占地规模庞大、施工周期漫长,每个项目几乎都要从头到尾定制化设计,效率和成本常常让人头疼。

近几年,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市场逐步饱和,竞争加剧,“粗放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如何破局?行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更精细、更高效、更具标准化的“产品化”方向上。

与此同时,客户需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以工业类客户为例,需求变得更加细分、更为苛刻,不仅要求水处理设施成本更低、建设速度更快,而且稳定性、智能化程度也要大幅提升。

换句话讲,就是企业越来越“不好伺候”了,他们开始追求更精准的“降本增效”。

作为长期在工业水处理领域深耕的“行业老兵”,金科环境早在十年前,开始了对“工程产品化”的探索。他们深知,这条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逐步演进。

金科环境为此走过了三个清晰的阶段:

第一次进化:渐进式优化传统工程(锡山中荷项目)

2021年,无锡锡山中荷高品质再生水项目投运,这是金科环境对传统工程模式的首次主动优化。当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引入了初步的产品化思路,比如标准化了一些设备选型和工艺环节,使得效率有所提高。

但整体上,这一阶段还是比较谨慎的:走进现场,你还是能看见明显的传统污水厂特征,施工现场依旧繁忙,操作模式也相对传统。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传统汽车厂该开始尝试流水线模式,虽然有进步,但底子仍是传统模式。

第二次进化:“新水岛1.0”,模块化与智能化的代差式进化(安镇项目)

到了2023年,金科环境发布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工程产品——新水岛1.0。

这一次的变化,可以说是“跨越式”的。新水岛1.0首次全面引入了模块化和智能化设计:工厂里提前制造标准化模块,到项目现场快速拼装,智能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现场运营的自动化和无人值守。

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节省了大量现场施工时间,减少了人工成本与占地空间,实现了效率与品质的显著提升。

但客观来讲,新水岛1.0在模块的标准化程度和AI的智能水平上,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三次进化:“新水岛2.0”,极致产品化与智能化再升级(龙亭项目)

2025年,无锡龙亭新水岛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工程产品化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新水岛2.0版本。

新水岛2.0相比1.0版,进一步优化了模块的标准化程度,几乎所有设备在工厂完成了更加深入的集成与调试,到现场后只需要15天就能完成安装、通水。

这种效率在传统水厂建设中不可想象,但现在变成了日常操作。

此外,金科环境还与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推出了全新的“水萝卜AI智能体”,实现了智能化的再一次飞跃:水厂运营彻底进入“无人驾驶”时代,智能体实时监测、精准决策,大幅提高了运营效率与稳定性。

这座现代化再生水厂占地300平方米,每天稳定地产出5000吨高品质再生水,废水回用率超过70%。

企业和园区因此每年可节省超过250万吨的自来水用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而易见。

回望这三个节点,可以说,金科环境在工程产品化上的探索并非偶然,而是深刻洞察行业发展与客户需求变化后的战略布局。

从渐进式优化,到模块化、智能化的代差式进化,再到如今极致的工业产品化,龙亭新水岛2.0版本的落地,让我们清晰看到水处理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化时代”。

行业启示

水处理行业的工程产品化转型

无锡龙亭新水岛项目,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业化水处理模式,其价值和影响已经超越了项目本身。

坦率地讲,水处理行业向工程产品化转型,或许是未来十年水资源管理领域最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趋势之一。

这种模式到底对行业意味着什么?对企业、园区乃至城市又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下面我们从经济、产业和生态三个视角,细致地聊一聊。

经济视角:企业的降本增效与区域竞争力提升

从企业的视角来看,水资源一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成本。尤其对于电子芯片、光伏新能源、印染等工业企业来说,高质量的工业用水不仅成本高昂,还经常受到区域水资源紧缺的限制。传统水厂供水模式下,这些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高水价与用水指标的硬性限制。

新水岛的出现,恰好缓解了这个长期的痛点。以龙亭项目为例,它将污水变成了可直接用于工业生产的高品质再生水,每年生产的251.85万吨再生水,相当于为企业节省了同等量的自来水费用。

这不仅直接降低了用水成本,还明显提高了企业在环境治理(ESG)的表现,从而更好地满足国际供应链对环境指标的严格要求。

对于工业园区乃至整个区域而言,这种模式也直接提升了经济竞争力:排污减少、环境容量释放出来,意味着更多产业和企业能入驻,经济增长空间随之扩大。换句话说,“废水资源化”,最终变成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变成了园区和城市的竞争优势。

产业视角:“工程产品化”的可复制性与“城市水银行”模式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新水岛项目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工程产品化。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颠覆了水处理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模式。

传统水处理行业通常被称为“一厂一设计”,每个项目都是个性化定制方案,无法快速复制,成本高、效率低,依靠人工经验,品质难以稳定。新水岛则像汽车、手机一样,通过高度模块化设计和工厂化生产,快速复制到不同的项目现场。

这种模式就像麦当劳的“标准化供应链”:全球任何一家门店都能快速复制,品质统一。由此带来的产业示范意义不言而喻——它给水处理行业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更经济、且能够规模化复制的全新商业模式。

更深一步的价值,在于金科环境提出的“城市水银行”理念:将污水作为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并以再生水形式供应给工业企业,就像银行进行资源储蓄和分配一样。它将原本被视作废弃物的污水变成了一种可流动的商品资源。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用水成本的问题,还缓解了工业园区招商面临的水资源瓶颈,让地方政府在引进新项目时更加灵活。这是一种真正的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再造,能为其他区域的水资源问题提供可参考的解决路径。

生态视角:双碳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新模式

“双碳”目标之下,绿色发展已经从口号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与产业机遇。

龙亭新水岛项目的实践,让我们清晰看到一条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路径:将污水转变为工业生产用的再生水,这一过程本身减少了对自然水资源的开采,同时减少了大量废水排放。由此实现的生态效益,是对地方生态环境的直接保护,也是对“双碳”战略的实际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是可复制、可推广的,龙亭项目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可以快速复制到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工业园区和城市,实现更大范围的生态效益。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水资源的持续供应、安全保障、成本可控,最终支撑起了城市和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未来十年,环保行业的底气

无锡龙亭新水岛2.0项目,不只是一次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更是一场融合了产业模式重塑、经济效率提升与生态价值创造的系统性创新。

它所呈现的,不仅是水处理技术的一次迭代,更是整个行业从“工程”走向“产品”的战略转向。

而这条转型之路,正在越来越多专注细分、敢于突破的环保企业身上落地生根。

也正是这类具备长期主义与技术积淀的企业,正在为环保行业注入新的底气——让水资源治理真正走向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未来,也让更多企业、园区和城市,踏入一个更加绿色、更加经济、更加智慧的水时代。

       原文标题 : 15天落成的无人水厂:无锡龙亭“新水岛2.0”项目深度解析|青山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