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OpenAI还烧钱的赛道,为何硅谷大佬都看上?

硅兔赛跑
关注

作者|Eric,编辑|伊凡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能源革命

当AI一路狂奔的时候,鲜少有人意识到,支撑这场技术革命的能源网络正面临巨大压力。

OpenAI的掌舵人奥特曼曾提到,未来的AI需要能源方面的突破,因为AI消耗的电力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数据显示,ChatGPT此前每天要响应大约2亿个请求,这个过程会消耗超过50万度电力。SemiAnalysis估计,带有大模型交互功能的谷歌搜索单次请求的用电量达到将近9Wh。

与标准Google搜索相比,各种AI系统单次请求的估算能耗(2023)

数据来源:Source: Alex de Vries, The growing energy footpri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lpress, 2023

马斯克也曾预言,未来AI行业将由“缺硅”变为“缺电”。预计到2027年,整个AI行业每年将消耗85至134太瓦时(1太瓦时=10亿千瓦时)的电力,约等于北京市2023年全年的耗电总量。因此有人调侃称,AI的尽头是电力。

在奥特曼眼里,虽然太阳能与储能也可以发电为AI提供能源,但核能才是最好的方式。他还预测,核聚变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发电方式,成为“最便宜、最丰富、最可靠、最密集的能源来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名为Terrestrial Energy的核能初创公司,正以“熔盐反应堆+SPAC上市”的组合拳获得资本青睐。3月27日,Terrestrial Energy宣布通过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上市,预计获得2.8亿美元融资,合并后的实体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继山姆·奥特曼担任董事长的核能公司Oklo之后,第二家通过SPAC上市的核能初创公司。也是首家公开上市的熔盐核反应堆开发商。

Terrestrial Energy为何吸引资本押注?

Terrestrial Energy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核心团队由核工程师、材料科学家和能源行业资深人士组成。

跟传统核电站这样的“庞然大物”不同,Terrestrial Energy是使用先进反应堆技术的小型模块化核电站开发商。它专注于开发整体式熔盐反应堆(IMSR),这是一种小型化、模块化的第四代核能技术,但占地面积仅为传统核电站的1/10,且无需依赖水源冷却。

资本之所以押注Terrestrial Energy,主要在于模式、监管和商业化三个方面。

从技术模式来看,传统核电站使用固态铀燃料棒,而IMSR将铀燃料溶解在氟化盐中形成液态燃料,这种设计模式能带来三大优势。

首先是安全性。IMSR的反应堆像一个大号密封保温杯,液态熔盐和关键部件都封在可更换的模块里,没有外接管道,能够杜绝传统核电站的管道破裂风险性。熔盐在高温下仍保持液态,即便系统故障也会因重力自动流入安全容器,规避堆芯熔毁风险。

图片来自:Terrestrial Energy官网

其次是经济性。IMSR的堆芯模块在工厂流水线生产,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建造周期大大缩减。IMSR的热效率比传统轻水反应堆高出50%,产生的核废料减少40%,而且七年年才换一次“燃料罐”,维护成本更低。

另外就是灵活性。IMSR既能给大城市供电,也能给偏远矿区或海岛单独供电。用电低谷时,还可以把多余电力转为热能存储,等缺电时再释放,能够灵活地配合风电/光伏的间歇性。

从监管来看,核能初创企业尤为需要跟监管方打交道,一旦被卡脖子发展就会严重受阻。目前来看,Terrestrial Energy在监管方面较为顺畅,也让资本相对放心。

2023年,加拿大核安全委员会 (CNSC) 完成了对IMSR工厂设计的供应商审查,这是首个完成加拿大CNSC供应商设计审查的第四代反应堆设计。同时,Terrestrial Energy与美国核管理委员会 (NRC) 的合作也很密切,早在2016年就开始打交道了。2024年,美国能源部(DOE)还向Terrestrial Energy颁发了IMSR燃料测试的GAIN凭证。

商业化上,凭借模式上的优势和监管阻力的排除,Terrestrial Energy已经在商业化上显露潜力。

目前,它与已经Westinghouse Fuels、Energy Solutions、施耐德电气、美国能源部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等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签署了协议。例如,它跟施耐德电气共同开发IMSR电站控制系统,推动热电联产技术落地。

在此次通过SPAC融资之前,Terrestrial Energy已通过私募融资了9400万美元,投资者包括美国能源部关联基金和多家对冲基金。此次募得的2.8亿美元中,Terrestrial Energy表示60%将用于首个商用反应堆建设,30%投入燃料回收技术研发,剩余资金用于拓展欧洲市场。

SPAC:为何成为核能企业新宠?

去年5月,由奥特曼担任董事长的核裂变公司Oklo,成为首家SPAC上市的核能初创企业,如今Terrestrial Energy紧跟其后成为第二家。

为什么核能初创企业,都青睐SPAC模式呢?它究竟有何吸引力?事实上,SPAC的全称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它像是一场“先上市后找项目”的资本运作,主要分为三步:

造壳:发起人成立无业务的壳公司并IPO募资;

并购:2年内锁定目标公司完成合并,后者自动获得上市地位;

变现:若失败则退还资金,成功则投资者获得“股票+认股”权证。

2020年在美国,SPAC的融资规模达830.42亿美元,首次超过传统IPO。

跟传统IPO相比,SPAC能为核能公司提供三重优势:

资金前置:SPAC合并可为核能初创企业一次性注入数亿美元现金,如Oklo通过SPAC获得5.16亿美元,足以覆盖其首座反应堆建设成本。

估值锁定:通过PIPE(私募基金)预先融资,避免市场波动导致估值缩水。Terrestrial Energy在SPAC合并前通过锁定2.8亿美元,确保技术开发不受二级市场情绪干扰。

监管规避:SPAC无需传统IPO的冗长问询和公开路演,尤其适合技术敏感的核能公司。传统IPO一般需18个月,而SPAC合并仅需4-6个月。Terrestrial Energy的熔盐燃料配方至今未公开披露,正是借助SPAC的保密性优势。

说白了,SPAC可以用“资本换时间”,让核能初创企业在技术尚未成熟时,即可获得市场信任与资源支持。

不过,SPAC并非十全十美,也被一些投资者质疑,毕竟,自2019年完成的近500笔SPAC交易中,超过五分之一的公司股价低于1美元。Oklo通过SPAC上市后首日股价暴跌54%。部分看衰的投资者质疑,Oklo没有创造任何收入也没有建成任何反应堆,目标是2027年才能实现首个项目并网,商业化上的不确定性较大。另外,美国SEC加强SPAC信披审查,要求核能公司披露技术失败概率及燃料供应链风险,也可能增加合规上的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看好SPAC的作用,相信它能为核能初创企业带来充足的弹药,进行商用堆建设、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核能技术商业化: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能源革命

不少美国民众对发展核能持欢迎态度。美国第三方研究机构Bisconti的民调显示,2024年77%的美国公众支持核能,连续第四年超过75%。这一结果相比30年前几乎一比一的支持与反对率,已出现显著转变。

可以看到,许多科技巨头也都在押注核能。除了投资Oklo,奥特曼还投资Helion Energy,计划在2028年前实现核聚变发电。早在2008年,比尔·盖茨就创立泰拉能源(Terrapower),目标是设计和建造下一代核能发电厂,首座电站预计2030年投运。2021年,贝索斯参与了加拿大核电公司General Fusion 1.3 亿美元的E轮投资。

这些巨头瞄准的是一片庞大的市场——数据显示,全世界核技术产业化规模近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三年核能领域年度投资额增长近50%,突破600亿美元。

目前来看,核能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迈向市场。尽管其商业化进程因技术路线和监管环境差异而呈现不同时间表,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与第四代核裂变技术已站上风口,而核聚变则仍处于突破边缘。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凭借标准化设计、短建设周期(3-5年)和灵活选址优势,成为短期内最可能商业化的核能技术。Oklo就计划2027年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投运首座15兆瓦快堆,并与数据中心和页岩油企业签署长期购电协议。

核聚变虽被誉为“终极能源”,但其商业化仍需跨越物理与监管双重障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保守估计,核聚变商用需至2050年后,核心挑战在于实现稳定“净能量增益”(Q值)及工程化验证。

另外,美国官方对于核能的态度较为摇摆。虽然一方面在加快建设核能,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在项目审核上要求非常严格。Oklo表示,跟监管机构打交道比寻找客户更困难。

总之,核能商业化并非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资本耐力、政策决心与社会共识的博弈。SMR与第四代反应堆有望在2030年前打开市场,核聚变则需更长时间。

参考资料:

1、The POWER Interview: Terrestrial Energy’s Push to Commercialize Molten Salt Reactors for Industrial and Grid Applications(Power)

2、解码SPAC,看这一篇就够了(德衡律师事务所)

       原文标题 : 比OpenAI还烧钱的赛道,为何让硅谷大佬都看上?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