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
2025年,转眼即至,氢能行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篇章。
无论2024年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与突破,氢能领域的探索与创新都将重新启航。能景研究结合行业动态,预测了2025年氢能行业的8大趋势,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打开一扇洞察未来的窗口,激发更多关于氢能发展的思考与想象。
01
多类技术的示范应用,新的增长点
2025年之前,国内燃料电池和电解槽率先发展起来,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2万辆,电解槽装机量超过1000 MW ,成果斐然。
但是,国内氢能产业仍处于生态构建的早期,尤其氢能的运输供应、多元应用相对短板,诞生了对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不乏新技术和新方案的提出,同时市场需求、示范及标准制定等方面也在不断跟进,为2025年新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技术、标准发展逐渐完善。2024年,国内氢气输送、应用等领域的一些新技术完成了中试验证,同时一些新技术形成了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可以预见2025年会出现一些新技术的商业化示范探索。
二是需求场景和特点发生变化。2024年,国内绿氢“找需求”逐渐规模化,氢能应用“找供应”逐渐场景化,与之对应规模化输氢、分布式供氢等新技术模式的需求正在被逐渐挖掘出来。
三是国央企新技术布局持续发力。一些新技术作为市场化项目的经济性验证不足或不明确,无法形成市场主力。2024年期间仍不乏国央企在这些领域布局重点研发项目,其中部分成熟度较高的项目或将成为2025年产业转化的锚点。
能景研究认为,随着标准、技术验证的不断蓄力,2025年下面3项典型技术或迎来更多应用:
1. 燃气掺氢。随着标准的完善、绿氢供应的增加,2025年掺氢示范或迎来快速扩张。
2. 液氢制取、加注、汽车应用。随着氢液化规模的形成,2025年或将出现液氢技术全链条的示范。
3. 海风制氢。 随着国内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的推进,以及海上能源岛等概念的提出,海风制氢成为必备的探索路线之一。
此外,AEM电解槽、甲醇/氨制氢、氢内燃机等同样值得关注,不再一一列举。
02
产品企业出海,更加理性
近2年,国内氢能企业的海外布局显著增多,比如2024年国内氢能产品出口订单数量(例)增长了64%左右。
但是从订单的规模来看,目前国内企业拿到的多是单台单套式的订单,而批量化的交付尚未出现。
可见,氢能出海也非易事。
一是市场空间有限。以电解槽为例,据IEA统计,2024年1至10月海外电解槽装机量仅约210 MW,仅是国内的50%左右。尤其2025年,受美国特朗普再次上台影响,欧美新能源政策出现摇摆,不确定性更强。
二是对华设限加剧。欧美在项目审批、补贴等公开限制中国供应链,典型如欧洲《净零工业法案》、美国敏感外国实体清单等。印度对华贸易壁垒要求尤在欧美之上。
三是出海的“卷”不次于国内。据能景研究统计,到2024年底,国内获得海外订单或主动布局海外市场的电解槽企业达到15家左右,其中不乏国内龙头。仅从当下看,海外市场也开始变的“拥挤”。
能景研究认为,海外市场虽卷,但正处于蓝海期,也有一些企业能够在部分场景和需求下获得竞争优势。典型如具有下特征的企业:
1. 已经拥有较长海外布局历史及口碑基础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在海外市场拥有较高关注度。
2. 拥有完整解决方案、有海外应用案例的企业。这部分企业能够提供定制化、“交钥匙”的模块化方案,更易受海外中小型场景欢迎。
3. 拥有创新性、尖端性技术方案的企业。这部分企业拥有海外不具备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寻找场景,也有利于获得海外融资。
03
内卷下,部分企业出清
2025年,氢能市场进入调整期,国内氢能企业或面临更多的内外部考验。
首先,大型订单增长不及预期。目前国内氢能尚处于国央企试水的阶段,各大企业当下或多或少有一到两项在建的重点项目,2024年放出的50 MW以上电解槽招标仅有4项左右。“小而精”或是短期内市场导向。
其次,市场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提高/变化。如对电解槽的电氢耦合能力的要求提高,对燃料电池的市场需求开始向更高功率倾斜。
此外,部分企业的成本和风险控制能力出现差距。据能景研究调研发现,不同企业在原材料、边际成本等方面差异较大,如燃料电池系统方面高/低成本相差可达20%以上。
能景研究认为,内卷之下,考验的是战略定力和技术实力。企业的竞争力或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是项目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目前氢能市场仍是靠“性价比”说话,新技术、亮点性能仍是杀出重围的依据。
二是商业模式合理。能够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预判,合理调配资源,能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形成合力,既能够控制原材料和边际成本,同时实现订单可持续。
三是紧跟市场需求、政策变化。能够调整市场策略,不断更新产品方案、适应新场景需求。
04
低空经济,值得关注
低空经济是近期热度最高的新兴领域之一。目前,氢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目前有下面3点趋势:
一是市场优势方向比较明确。作为锂电动力的竞争路线,氢能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特征,更加适用于巡检、低空运输等具有长续航或高载重需求的场景。
二是技术、商业模式探索处于早期发展阶段。2024年国内氢能在巡检无人机、液氢飞机等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首台套突破,但距离海外载人飞行示范仍有一段距离,在商用场景上也尚无案例。
三是产业链布局初具规模。据能景研究统计,目前国内布局氢能飞行器整机制造、燃料电池、储氢系统的企业已有20余家,其中不乏锂电无人机领域企业参与。
能景研究认为,2025年,下面几个领域或许会出现一些新的突破:
1. 无人机物流。氢能驱动的无人机在城市配送、偏远地区物资补给中的应用。
2. 载人飞行器。氢能驱动的空中出租车、个人飞行器在城市空中出行市场的探索。
3. 应急救援。氢能无人机在森林火灾监测、自然灾害评估中的快速响应能力。
05
数字智能化,将成为竞争力之一
数智化,是当前新能源、化工、电网等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氢能作为多领域的交叉行业,协同链条长、场景多,实现数智化可以说是必然要求。
一是与上游风光的数智化水平仍未匹配。上游电力数智化水平仍在不断提升,孤网、微电网等技术逐渐开始产业化;而部分氢能产品的数智化设计仍在起步阶段,尤其电解槽环节的负载调控精度仍难实现匹配。
二是对下游工业用氢的可靠性保障提上议程。对于万吨级绿氨、绿色甲醇装置,目前仍难以实现柔性负荷调节,长时间连续稳定供应需要实现上下游全链条的一体化系统控制。
2025年,数智化或是氢能产品体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向。能景研究结合调研,认为下面几类技术或将起到重要作用:
1.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创建物理实体或系统的数字化模型,实现对氢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监测、仿真。尤其是故障检测、碳排放监控等。
2.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风光发电、制氢、储输等环节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自动预测氢气需求量、优化制氢工艺参数等目的。
3. 实时监测和自动化控制。借助传感器网络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氢能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调节。
06
技术可靠性,成为考量重点
“追平”与“赶超”,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氢能产品技术指标的写照。尤其在大型化方面,300 kW燃料电池、15 MW电解槽依次出现,国内氢能产品的迭代速度几乎达到极致。
但注重当前超高性能,缺乏长期验证,仍是当前国内乃至国际上氢能技术快速迭代时伴随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一些产品和项目的投入运行,国内外氢能领域因产品质量、事故产生的纠纷也开始呈现增长态势。2024年,国际上公开的氢能产品纠纷不低于5项,包括但不限于加氢站压缩机泄露、燃料电池汽车氢气泄露、电解槽性能不达预期等。
能景研究认为,2025年,国内外氢能市场“示范”更多地转向“商业化”,对产品的要求也不再仅限于能跑、能运行,而是更加重视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或将主要体现在下面3点:
1. 严格的出厂检验。尤其是气密性、泄露量、实际负载等。
2. 可靠的长期性能。包括设计寿命、性能衰减等性能指标,以及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方案等。
3. 较长的维保周期。比如长途运输领域整车寿命一般达到5年左右,化工领域大型设备的大修周期至少在5到10年以上。
07
氢基能源热度不减,国内外合作成为关键
近年来,氢基能源发展的支撑动力较为强劲,先有欧盟率先对船舶等领域推出“碳配额+罚款”减碳政策套餐,后有47国联合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倡议建立国际性“温室气体(GHG)排放定价机制”。
受此驱动,国际上氢基能源类型船舶订单持续增加。据挪威船级社统计,2024年全球甲醇船舶订造订单达到166艘,同比增长4%;氨燃料船舶订单开始批量出现,2024年达到27艘。
国内绿色甲醇、绿氨布局动作进一步加快。据能景研究统计,到2024年底国内绿色甲醇、绿氨、SAF项目的规划投资已经达到近万亿元,接近上年度同期的近3倍。
但同时,国内标准缺失、市场受欧盟主导的趋势依然存在,随着首批项目的投产,氢基能源的标准风险、认证风险也开始出现。
能景研究认为,短期内欧盟主导的形势较难发生变化,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仍是国内氢基能源项目开发的基础。包括:
1. 认证合作。关注项目的原材料、技术路线以及相关的证明材料等对于ISCC EU等欧盟各大认证体系的符合性,留足设计余量,防范标准变化。
2. 产业链合作。寻找船舶、电子燃料汽车等多元领域下游合作方,争取长期供应协议机会。同时明确全产业链条技术经济可行性,打通运输、中转储存、出口、加注等环节基础。
3. 技术合作。明确下游不同领域对氢基能源产品的性能指标、质量的要求,比如对成分纯度、杂质种类的要求;同时明确下游客户的价格“降幅”预期,对应设计生产项目的技术提升路线及降本路径。
08
资本仍会青睐,但更愿投早投小投创新
近两年,受整体一级市场预冷、IPO政策变化等的影响,国内氢能领域的融资渐趋冷静。根据能景研究统计,2024年,国内氢能领域明确的融资项目约达54例,融资总额约达72亿元人民币(含估计值),同比降低约12.4%。
但资本市场寻找优质标的需求一直存在,氢能赛道上仍不乏获得大额投资的案例,只是投资的热点、策略也一直在演进。
一是关注的环节在变化。比如2024年,制氢领域超过了燃料电池,首次成为融资最多的领域。电解槽相关的融资总额同比增长约137%,占2024年氢能领域投融资总额的31%。
二是新的氢能概念不断出现。2024年最热的氢能概念或是氢醇融合,比如吉利汽车旗下醇氢科技获2轮融资合计约17亿元。此外,燃气轮机、液氢等领域也持续有资本进入。
三是更加青睐早期项目。2022年至2024年,A轮及早于A轮的早期融资金额占比由约12%提高到了约80%。
能景研究认为,对于当下的氢能产业,资本市场主要讲求“投早、投小、投创新”3点策略:
1. 投早。即关注处于技术示范和商业化初期阶段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瞄准氢能行业当下发展瓶颈或未来发展需求,布局新材料或新技术路径,对其进行投资有利于获得市场先机有一定潜力在未来行业爆发时获得丰厚回报。例如,现阶段的海水制氢、氢无人机等方向。
2. 投小。即关注中小型创新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有潜力在细分领域实现技术、商业模式突破,对其进行投资具有较低的试错成本,可以分散风险,同时获得更高的成长性收益。例如,一些智能化控制、新场景方案等方面的企业。
3. 投创新。即关注具有颠覆性技术的企业。这部分企业的技术在成本、性能或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有潜力争取更大市场份额或开拓新市场领域,对其投资有一定机会获得高增长机会。例如,新型高效低成本的电解槽技术等方向。
来源:能景研究
END
原文标题 : 2025年,氢能行业8大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