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亿毒地案背后,一场将环保置之度外的赌局

青山产业评论
关注

作者|青山研究院

导语:乱象背后的真相和底层逻辑。

近日,陆家嘴毒地起诉案直冲热搜榜单,一举揭开房地产毒地乱象内幕,事件在地产界、金融界、法律界、环保界等专业领域均引起围观。

事实上,自去年或更早时候,事件已经开始发酵,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双方经历过交涉但因事态严重而未达成意见统一,最终只能诉诸法庭,超百亿赔偿金直接带来了“冬天的第一个大瓜”。

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瓜,案件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还包含政府部门,且在国内还没有相关诉讼的判决。对于土地安全问题的监管竟至于如此疏漏,吃瓜群众们在震惊之余深感不安。

此案件中涉案各方均系国企或官方机构,属于“内部”矛盾,最终结论自有“内部”裁决。但就目前双方披露的信息,已经足够我们透过现象挖掘事物本质,这比事件的最终结果更加重要。

案件以百亿赔偿金惊呆世人,但仅仅是毒地乱象的冰山一角,本文将针对此类现象从环保的角度展开分析。

01

在毒地上狂飙的房地产

污染土地未修复达标即流入交易市场,是行业缺少基本规范、野蛮生长的恶果。

此次事件因土地污染问题引爆,从中可清晰地观察到土壤修复领域在需求端的真实情况。

综合分析陆家嘴毒地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以及同类事件的情况,可以看到环保在其中的优先级并不高,制度和监管存在严重漏洞。

以现在的标准看,工业遗留地块转化为房地产开发,需要进行专业的土壤无害化处理,方可施工卖房。

但在早期阶段,我国并没有完善的土壤污染的相关标准,更没有土壤修复的概念。在毒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一些房地产企业的发迹正是由此建立。

在二十多年的房地产开发历程中,各大城市大量的旧工厂被清拆搬迁,无数高楼在原用于工业的地块上拔地而起,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较发达地区。

在工业转商业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不合规,也就是说至今仍然有大量的居民住在毒地之上。

开发商之所以有强烈的意愿去开发这种容易暴雷的工业用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地价格相对便宜。

另一方面,在炒房致富的时代浪潮裹挟下,人们对于买房达到了近乎狂热的地步。据了解,在一段时间内,「毒地」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完全被学区、地铁、商业配套等因素抹平。

“土地问题当然重要,但不会让你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买,压力大;不买,压力更大”,“将来出现了什么问题,再说吧……”,这是相当一部分人的购房观念,不管上什么车,先上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批毒地房产流入交易市场,大量“未批先建”、“环评造假”、“安全不达标”等问题被深埋地下。

而这一领域的核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在 2019 年才正式施行,晚于陆家嘴案毒地开发时间(2016年)。

陆家嘴在《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的重大风险提示中,列明了包括交易无法获批、摊薄即期回报等在内的风险项,唯独没有“开发地块曾作为原焦化厂粗苯车间、焦油生产车间和煤化工区域旧址产生”的土地污染风险, 而这恰恰成了后期最大的雷。

监管体制的滞后导致毒地的不合规开发频频发生,足见环保在此领域的威慑力和参与度之微弱,这也是这次事件作为一个环境安全事件,在地产界、金融界、法律界受到关注度远高于环保界的原因。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