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宝:研究过200家上市公司后我的十个预判

节点财经
关注


问:今年什么最火?答:新能源。问:新能源什么最火?答:那肯定是产业链上游。各类资源品涨暴。

今年是周期大年,不光是左磷右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大豆、小麦、白砂糖,各类原材料的价格都逃不过一个“涨”字,股价也跟着“鸡犬升天”。上游可是乐开了花,可苦了中下游。原因呢,长话短说,有供需失衡、开工率低、货币放水等原因。

但最近几个月,关注股市的从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回调,是不是也能猜个大概,上游景气度依然,但预期淡了。我们知道价格传递需要一个过程,之前很长时间PPI和CPI的剪刀差在逐步扩大,而如今剪刀差已经逐渐收窄了。这就说明涨价正在从上游向下游传导,明年预计就会全面落地。

其实这种趋势在最近已经初见端倪了。比如中药,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从780元涨到了860元一盒。再比如调味品,海天味业10月份率先提价,随后中炬高新、加加食品、恒顺醋业、千禾味业等纷纷跟涨。就连毛利很高的白酒,12月份以来,舍得酒、古井贡酒、古越龙山、牛栏山二锅头均宣布涨价。

怎么说呢,这波消费品涨价是由原材料上涨引起的,2022年的原材料价格会下降吗?疫情反复+美联储忸怩的缩表步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反映在资本市场,纵观以往几次的涨价潮,从来不是因为成本端修复导致股价上涨,而是在涨价过程中对战略的修订。所以我们要关注的是可持续的业绩改善因子,这就说回到上一个推论:高质量发展!

过去十几年,买房子稳赚不赔几乎根植于百姓心中,一步步把住房需求演进为投资甚至投机需求。而随着党中央在反复重申“房住不炒”的政策方针,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供应,还有即将出台的房地产税,房地产这个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行业似乎被打入了“冷宫”。

今年以来,恒大暴雷、多家房企债务违约、资金链断裂、财务暴雷,一下子把曾经风风火火的房企的窘境暴露在面前,以前都在高楼宴客,如今只剩债务魔头。房企的没落和转型在宣布,房地产暴利时代已经终结,未来是理性回归的时代。

房价未来几年会见顶似乎争议不大。从供给端看,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在逐步下降;房屋施工面积虽升,但增速放缓;房屋销售面积也呈现增速下降的趋势。受经济高质量转型及“房住不改”的加持、地方土地出让权力的收归,未来房地产的供给估计也不会放得多开。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可能会在2021-2024年达到顶峰。

从需求端讲,未来经济增速将放缓;人口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而劳动力人口在2013~2015年这一阶段已经达到历史峰值(国家统计局数据)。我们知道商品房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及人口结构影响较大,这几个指标综合来看,未来对商品房的需求也会萎缩。

供求综合来看,全国住房(一手房)价格指数在今年7月达到最高点后出现持续下滑,全国城市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18年之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今年8月后出现下滑。

大胆预测,未来十年房地产价格不仅是见顶,而且是下降,不单全国,乃至北上广深。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增量均跌出前十,这当然跟京沪早几年的人口减量政策分不开,虽然在2020~2021的“十四五”规划中,没有继续提及人口减量的目标,但我预计这也难转趋势。再说一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也极大的打压了房价上涨的积极性,“十四五”期间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北京:将供应100万套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比不低于40%,上海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以上,占比不低于40%;广东表示将筹建近13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而超一线城市带给人们的幸福感一向不高;另一方面,过去十年北上广深房子增加的投资需求已经逐步超过了住房需求,有房的越来越有,没房的还两手空空,日后随着房地产税的出台、房地产投资回报率下降、机会成本增高、越来越多出于投资需求的房子可能会被兑现转向其他有更高回报率的资产,从而增加供给。而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未来倾向于租房而非买房的人群会扩张。这些共同抑制了房价上涨的速度。

考虑到经济持续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及通货膨胀等因素,房价上涨的速度缓慢,即便绝对价格在涨,相对价格也是在降。所以我们大胆说,北上广深一线房价未来十年逐步降价。

说到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我们先回顾下改革开放这四十余年中国创业的几个窗口期,

1978年改革开放,土地改革后,主战场在农村,主力军是农民;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包场到户,创业的主力军:体制内不得意的人、工人或者退伍军人,比如王石、张瑞敏、柳传志等等;

1992以后经济复苏运动,主力军是精英阶层的公务员和知识分子,比如冯仑、潘石屹、陈东升;

1998年互联网时代开启,马云、张朝阳、李彦宏、刘强东等等现在的知名大佬,特征是主动性专业性强的人群;

2015年消费升级和需求变化,主力军是有多次创业经历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

每次时代的变革都可以催生一批新身份新特征的创业者,我们可以说创业浪潮是被时代所驱动的,而创业者身上的身份、学识、思想、现状等等特殊矛盾又使他们在被动浪潮下去主动求索。

那么未来呢?未来我国乃至世界的大势是什么?回顾古往今来的历次变革,每次表象很残忍,但!每次我们都大跨步的前进了。

中美贸易战也是这样,美国不把我们的脖子“卡”死,我们可能还不能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未来中美之争的关键点也会落在科技创新上,因为现在除了芯片等科技,老美还能用什么卡我们?以前我们说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是科技的落后就会受到发展的制约,老美倒逼我们清醒,这当头一棍我们自然也不能白挨。  

科技创新已经提了好些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从邓爷爷就说起了,但不同发展阶段重视程度,以及重点发展的技术肯定不同。百年变局之下,今年对此更是“三令五申”,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再者今年一个划时代的大事:北交所问世了。

然后我们看看现象是什么?这两年股价跟以往比谁最有冲劲,那必须是高端制造、新能源、智能芯片这些高科技驱动的公司。都知道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有力映射,走在实体经济前面,可能在业绩还没反应的时候,股价已经有起色了。

再看看这些公司,科学家“商业化”趋势逐渐明朗。最近上市的公司,创始人中不乏科学家乃至院士,比如从事生物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义翘神州,创始人谢良志为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化工博士;最近创出IPO最高发行价的禾迈股份,创始人杨波原是浙江大学教授;国内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由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陈天石创办;“AI第一股”商汤科技,由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工程学院杰出学人汤晓鸥创办……

时代主题如此,市场环境如此,掘金在最前沿的创投圈当然不会甘于人后,更多的创投扎根科技赛道已是大势所趋。比如上海交大,今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就有近60项,金额远超去年水平,其中不少项目是投资人主动找到各学院老师、专家、教授要求入股。

话已至此,我为什么说“科学家+职业经理人”组合会成为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就不用我多说了吧。社会进步、生产力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物资+精神进步需要科学家,而把科技创新变得流行起来需要职业经理人。时代主题+哲学本质+政策支持也会给这个组合带来持续增量的资本支持。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