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三桶油!盛虹集团在石化领域的高歌猛进并非孤例

角马能源
关注

上世纪末,中国成品油市场刚刚开放,民营资本趁机蜂拥而入,民营加油站开始野蛮生长,成为中国终端成品油市场的重要力量。

但好景不长,由于当时中国实行成品油特需经营,所有民营炼厂所产成品油均要交给“三桶油”等国企批发。对于成品油的严格管制,直接动摇了民营炼化项目的生存空间。

民营炼厂获得大发展源于四年前。

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困扰民营炼厂20年之久的油源问题迎来曙光。

五个月后,山东利华益集团、山东垦利石化集团、山东东明石化和辽宁盘锦北方等民营地炼公司陆续获得原油进口资质。

随着国家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放开,这支“民间队”才获得和“三桶油”掰手腕的资格。

从这年开始,地炼开始吹响对“三桶油”围猎的号角。

当年,青岛港被满载原油的油轮停满。站在青岛市滨海公园遥望港口,众多油轮排队入港,时常出现压港现象。

2015年当年,中国进口原油总量达到33550万吨,国内地方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总额度高达6781万吨/年。

在“双权”开放后,国内地方炼厂原油进口量直线攀升,达到国内原油进口总量的1/4。

解决油源难题的民营炼厂犹如放出牢笼的猛兽,在炼化项目上不断发力,开始蚕食原本属于“三桶油”的市场。

在产能、技术等多方面,这些新建炼油“航母”相较“三桶油”的老旧产能拥有巨大优势。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汤达祯在提及中国石油炼化产业时,一脸严肃感慨道,中国炼油产业十年前还是“三桶油”的天下,如今炼油民企却在唱“重头戏”。

不过,面对民企强势崛起的冲击,“三桶油”亦在努力备战。

2017年,在历经六年筹建,中石油云南炼油厂投入商业化运行。中海油惠州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也于这年投产。

另一巨头中石化则计划“十三五”期间投资2000亿元,优化升级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四个世界级炼化基地,使总炼油能力达到1.3亿吨/年。

去年年底,中石油和委内瑞拉联合建设的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已启动。

该项目主要产品包括汽油421万吨/年、航煤261万吨/年、柴油281万吨/年、对二甲苯262万吨/年、苯乙烯80万吨/年等,预计于2021年建成。

夹缝生存

如果将时间往前追溯二十年,这些民营炼化企业或许不曾料到,曾被视为敝履的它们,如今会成为“三桶油”的强劲对手。

站在鱼山岛,当李水荣看着浙江石化密麻分布的炼油装置时,他或许会想起刚刚入局石化行业时的艰辛。

当年民企所进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工行业,相比央企动辄千万吨级大炼油项目,民营炼厂多聚焦200万吨以下的小炼化产业,被世人戏称“茶壶炼厂”。

1996年,李水荣赌上全部身家,初入纺织化纤行业,却面临产业低谷,摆在他面前的仅有两条路可选。

往下游,意味着公司发展将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风险小;往上游,是从未涉足过的PTA(化学物质精对苯二甲酸)化纤化工产业,产品附加值高。

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李水荣果断选择后者,放弃织布业务。彼时,民企投资PTA(化学物质精对苯二甲酸)产业寥寥无几。

在蛰伏七年后,这位精明的浙商才看到石油炼化产业的希望。

2003年,李水荣撮合荣盛和恒逸石化共同出资成立了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生产PTA。当时PTA项目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在20%以上,利润颇丰。

或许就在他得意自己提早布局之时,和他同属浙商,发迹于化纤行业的陈建华也在酝酿他至关重要的一次决定,投资32亿,投身PTA产业。

十五年前,在李水荣和陈建华投身化工产业之际,山东“地炼”异势崛起,曾创造“油品炼化看山东,山东还得看地炼”说法的企业大多兴起于2003至2005年之间。

2005年后,从济南驱车向南出发前往烟台、东营的省道旁,当地百姓为服务油罐车开设的各类小店,以及路上排着长队的危险品运输车辆比比皆是。

这一条路所途经的地区,分布着大量体量大小不一的地炼工厂。

企业蜂拥而入,导致油源紧缺,民营加油站面临无油可卖的困境。

在2015年未执行进口原油配额制度之前,原油进口权还牢牢掌握在“三桶油”手中,中国民营加油站曾面临大量倒闭的困境。

一项数据足以佐证。2010年前后,原本占全国总量八成以上的民营加油站,在这年后骤减至不到四成。

两年后,随着民营企业全面进入炼化行业,李水荣和陈建华寄望的PTA产业,也出现盈利能力堪忧困境。

这源于产能过剩所致。2011-2015年PTA产能爆发,年均产能增速达到25%,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变化,行业开工率低,价格一落千丈。

曾将PTA作为主营业务的荣盛石化,因受PTA产业影响,盈利水平全线恶化。

2011年,这家PTA巨头还可实现净利润16.2亿元。但2012年-2013年,其净利润骤降至2.52亿元及2.30 亿元,2014年净利润甚至为负,亏损3.47亿元。

荣盛石化,仅是当时民营炼化企业生产现状的一个缩影。

七年前,当荣盛石化出现危机时,李水荣曾寄希望于进军大炼化产业,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这位总能安然度过危机的企业家曾回忆道,“早在10多年前,我就有了做炼油的目标”。

但苦于企业没有原油进口权,他在蛰伏近10年后,才得以实现大炼油愿望。

伴随着鱼山岛炼化基地拔地而起,这位曾聚焦化工,无力涉足大炼化产业的民营大佬,早已从夹缝中成功突围。

如今,与他一样凶猛崛起的民营地炼老板,或许已有了叫板“三桶油”的底气。

王宇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