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还清 湿地恢复 北京治理生态环境的效果逐渐凸显
多种野生动物重现京城
阔别12年的野生白天鹅再次回归清水河、“水质状况监测鸟”重回京城、被称为衡量生态环境“指标物种”的豹猫首次在野鸭湖湿地近距离观察到、苍鹭的观测数量创下历年之最……记者寻访发现,今年以来,多种野生动物在北京重现、扩繁,北京持续治理生态环境的效果逐渐凸显。
苍鹭:今年观测数量创历年之最
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建成了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工作人员每天都在现场开展监测工作。据监测站负责人方春介绍,自2013年开始,发现了十几只苍鹭,“最近几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今年我们在湿地里看到了400多只苍鹭,数量为历年最多。”此外,野鸭湖湿地还首次观测到白翅浮鸥。
苍鹭、白翅浮鸥等都是春季迁来繁殖地,天凉后再迁到南方越冬。它们出现在野鸭湖湿地,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已非常适宜它们栖息繁衍。“过去只是迁徙过来的,现在开始筑巢繁殖了。”
方春介绍说,苍鹭等水禽数量变多,一方面是由于水质更加清澈,野鸭湖湿地公园补给用水是从官厅水库、妫河引过来的。近几年通过河道治理,水质有了很大提升。另一方面是野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更加适宜。近年来,野鸭湖湿地公园采用人工调控水位的方法,春夏季节降低水位,增加滩涂面积,利于水禽繁衍。今年又恢复了一片湿地——千亩荷花池,有芦苇等植物的遮挡视线,聚集了很多苍鹭在那里生活。
天鹅:阔别12年再次回归清水河
今年3月份,密云区太师屯镇芦各庄村清水河聚集了近40只迁徙途中的野生白天鹅,时而优雅地在水面嬉戏觅食,时而在上空低翔。
据了解,每年三四月间,天鹅大群地从南方飞向北方,在中国北部边疆省份产卵繁殖。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水塘、沼泽、水流缓慢的河流和邻近的苔原低地和苔原沼泽地上,冬季主要栖息在多芦苇、蒲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大型湖泊、水库、水塘与河湾地方,也出现在湿草地和水淹平原、沼泽、海滩及河口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
野生白天鹅在迁徙途中需要停歇,时间短则两三天,多则半个月。在芦各庄村清水河聚集的近40只迁徙天鹅,一停就是十几天,“说明它们真心喜欢这片水域。听当地的林业站站长说,上一次这么多野生白天鹅长时间停留还要追溯到2005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问起野生天鹅回归的原因时,该负责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得益于密云水库周边生态环境改善了!
豹猫:衡量生态环境的“指标物种”
豹猫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北京的“遇见率”极低,鲜有人用肉眼观察到过。今年7月底,北京动物学会理事李兆楠在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夜探途中,发现了两只豹猫幼崽,相聚不足10米。豹猫的出现,通常被认为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达到了指标性水平。
据了解,豹猫为小型猫类,属于夜行动物,善于游水,尤其喜欢在水塘边、溪沟边等处活动和觅食。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周围环境影响不断加剧,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目前,全球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大量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豹猫成为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
豹猫的食物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小型啮齿类动物,如小老鼠,另一类是雏鸟。近几年,随着野鸭湖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的效益逐渐显现,候鸟开始大量繁殖,这为豹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李兆楠说,出现豹猫,通常认为生态环境已经达到了指标性水平。“我们把一些动物称为‘指标物种’,比如,看水质是否足够清澈干净,通常会观察里面是否有三角帆蚌、褐河乌、白顶溪鸲等指标物种。豹猫也是如此,它是衡量低海拔地区生态环境的指标物种,它的出现,意味着当地的生态系统已经十分健全了。”
白鹭:水质状况监测鸟重现京城
因白鹭对环境较为挑剔,被称为“水质状况监测鸟”,享有“环保鸟”的美誉。随着北京水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今年,“水质状况监测鸟”们不再“嫌弃”北京的水面,在萧太后河、清河、凉水河、西蓄等众多水面处都有了其飞舞、觅食、休憩的身影。
通州台湖镇铺头村的村民们近两个月来,已经习惯于穿村而过的萧太后河上的上千只白鹭栖息。迈着长腿的白鹭,时而在浅滩中低头觅食、时而惬意梳理着毛发。“上千只白鹭同时在这儿落脚,还真是头一回见。”不少在村里生活了半辈子的村民都这么说。而这样的场景在位于上游朝阳区的萧太后河马家湾湿地也在上演着。昔日的“牛奶河”成为白鹭们的“圣地”。
而在西五环晋元桥附近的西郊砂石坑,湖水清澈、碧草如茵。约10万平方米的湖区用游步道、小桥勾连,显得错落有致,自上而下5条环湖路全部建成,深达近30米的大坑四面护坡种满了乔木、灌木和鲜花,令人赏心悦目。中间的湖面处不时有白鹭掠过。昔日的“满目疮痍”如今成了百鸟园。昔日“粪便直排”的清河,如今也有了“白鹭湾”的雅号。